您的位置  新兴能源  生物

于谦让大明免于亡国之灾,为何最后却被冤杀?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12-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凯恩斯新浪博客

近日有关于凯恩斯新浪博客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凯恩斯新浪博客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凯恩斯新浪博客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凯恩斯新浪博客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凯恩斯新浪博客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明朝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几乎仅凭一己之力使明朝免于覆亡,他不求名,不求利,也不贪污受贿,一生清贫,奉命去他家抄家的锦衣卫,都为他流泪。他是于谦,一生忠于明朝,最后却被冤杀,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于谦,我们脑海中第一时间闪现的应该是他的那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一生就如他的这首诗一样,虽历经磨难,但却初心不变。

于谦,字廷益,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画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也许是这个和尚一语成谶,于谦在一四四九年,真的挽救了明朝的危亡,这一切还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土木堡之变的直接责任人,是明英宗朱祁镇和他的宠臣王振,朱祁镇总是羡慕太爷爷朱棣的那种丰功伟绩,刚好北元瓦剌部的太师也先,给了他一个施展的机会。

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也先,侵犯明朝边境,明英宗闻讯大喜,然后他做了一个看似很伟大的决定,决定御驾亲征,学太爷爷朱棣那样好好教训教训这些北元残部,让他们安分老实一点,服从于大明的天威。朱祁镇本人从小生活在深宫大内,根本没有任何实战经验,鼓动他的宦官王振就是个不学无术的太监,这样的两个人带兵,而且是带着全国的精锐部队打仗,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瓦剌也没有对他们客气,直接一口气消灭了明军,顺便把朱祁镇也俘虏了,当时的一幕差不多就是北宋靖康之变的翻版,不过朱祁镇跟宋徽宗不一样,他保住了皇帝的尊严,即使是被俘虏,敌人还是对他礼遇有加,也没有把他怎么样。土木堡一役,明朝的精锐基本上全部覆亡,瓦剌的祖先也是蒙古人,蒙古人是元朝的统治者,他们一直怀着光复大元的梦想,好不容易在土木堡大败明军,最后的胜利就在眼前,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对明朝来说致命的决定,一举攻克北京,恢复元朝的统治,他们真的差一点就成功了,真的是只差一点,不过最后他们还是失败了,因为他们遇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于谦。

于谦本是一个文臣,按理说带兵打仗是武将做的事,可是于谦这个文臣跟一般的文臣不一样,据传说他是宋末元初文天祥的转世,这样的出身注定了他要挽救国家危亡。于谦一生都在家里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于家的祖先一样,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还要虔诚。

据传于谦出生前的那个晚上,他的父亲于仁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绯袍金幞的神对他说:“我感动于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于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于仁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赶快口称逊谢,说不敢当。但梦中那位金神说完转眼就消失不见。于仁醒来不久,于谦就出生了。而于仁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叫“谦”,就是“以志梦中逊谢之意”。就是说对于文丞相的盛意,他心里还一直受之不安。

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完全暴露在瓦剌的铁蹄之下,更重要的是皇帝被敌人俘虏,一时间全国上下群龙无首,大有土崩瓦解之势,不过可能是天不亡明朝,朱祁镇出征的时候,留下了他的弟弟朱祁钰监国,没有了朱祁镇,朱祁钰便成了全国的希望,当时的官员们大多主张迁都南京,想模仿南宋那样偏安一隅,于谦是极少数坚持守卫南京的官员之一,他在朝堂之上厉声指责主张南迁的官员:“提议南迁者当斩!京都乃大明百姓之所依,务必要固守。一旦稍动则大事去矣,诸位难道忘了宋室南渡之事吗?”他的这句话稳住了阵脚,虽然阵脚稳住了,但是还需要一个领头人,于谦当然不能自己当领头人,于是以他为首,众大臣和太后一致推举,监国的朱祁钰为新的皇帝,遥升“北狩”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筹划北京的防御体系。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于谦为自己埋下了致命的祸根,因为当时所有人,包括于谦在内,都没有想到去“北狩”的朱祁镇,还能活着回来,而且还能再次复位重新当上皇帝。景泰八年,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坐上皇位,这一年朱祁钰病重,很快就离开了人世,于谦是挽救大明朝于危亡的功臣,他只是在非常状态下采取了非常手段,并没有什么错,可是他犯了君王的大忌,因为他拥立了朱祁钰,而且那个时候朱祁镇还没有死,虽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主张,但他却是主要策划者,朱祁镇是皇帝,就算他再昏庸,但是权力这种东西就是皇帝的命,他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人染指,而于谦却直接把属于他朱祁镇的权力直接送给了朱祁钰,这是朱祁镇所不能忍受的。

朱祁镇重新复位以后,自然是首先大封功臣,等早朝封赏完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徐有贞突然转向,诬陷于谦与大学士王文阴谋迎立襄王之子,坐以谋反罪,判处死刑。廊下武士当场将二人按倒在地,绳捆索绑,王文尚欲争辩,一旁于谦却苦笑道:“这是石亨等人谋划好的,争辩又有何用?”后当英宗钩批人犯名单时,忽觉于谦护卫北京有大功于明室,迟迟不愿落笔。这时,徐有贞小声启奏:“陛下不杀于谦,南宫之事则无名。短短一句话使英宗痛下决心,于谦也因此遭害。

于谦的死,难道仅仅是因为徐有贞的一句话吗?当然不是,徐有贞的这句话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却并不是全部,杀不杀于谦最后的决定权是在朱祁镇手里的,一方面是于谦确实碰到了朱祁镇的逆鳞,触碰了身为臣子最不该触碰的皇权底线,另一方面则是朱祁镇的复辟是靠着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由于这些人都是“功臣”,他再次得到皇位完全是依靠这些人,因此他对这些人相当忌惮,如果不把这些人拿下来,他心里一直都会不舒坦。但是要怎样才能拿下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听从他们的建议,杀掉于谦。

由于这几个“功臣”的不光彩行为,他们一直都非常害怕仇视正直的于谦,更重要的是于谦当时还是大权在握,随时有可能收拾掉他们,为了防止夜长梦多,最好的方法就是除掉于谦,朱祁镇正好顺水推舟,顺他们的意杀掉于谦。这样这些“功臣”们会越来越骄纵,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然后朱祁镇再借机收拾掉这些“功臣”,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又除掉了威胁,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

朱祁镇的这盘棋里,包括于谦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棋子,只有他自己才是那个操控棋局的棋手。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曾引了一段当时人的如下记述:“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摧枯拉朽耳,顾念身一举事,家门可保,而两主势不俱全,身死则祸止一身 而两主无恙。方徐石兵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景庙自全,功则归人,祸则归己,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以一死,保全社稷者也。”

从《国榷》的记述中,我们还能看到另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来自于谦自身,石亨、徐有贞等人夺门之变的阴谋于谦都知道,但是他并没有阻止,如果他阻止了,那到时候受到牵连的无辜之人必然血流成河,这场政变从本质上是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两人对皇权的争夺,如果朱祁镇赢了,那朱祁钰退位,天下不过换个皇帝,但是依然太平,如果是朱祁钰赢了,那朱祁镇接着做“太上皇”,天下仍然太平,但是这两种结果无论怎样,于谦都是必死,于谦是官场的老手,他不可能不懂里面的玄机,不过为了天下太平,江山社稷无恙,他选择牺牲自己,于谦的死,死得其所。

杀了于谦不久后朱祁镇就后悔了,但不知道是不是真心的。于谦死后,都督同知陈逵将于谦尸骸收殓,葬在北京城西。数年后,于谦养子于康将于谦灵柩扶归杭州,归葬西湖南岸。于谦死后八年,成化皇帝继位,于谦子于冕上疏讼冤,得复官赐祭,诰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唯公道之独持,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特遣官员南下杭州,祭奠于谦。

至明朝亡时,抗清义士张苍水过杭州,写下绝命诗:“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将于谦与岳飞并论。于谦以其大节大功,实现了夙愿。《明史》称赞于谦说:“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变起夺门,祸机猝发,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当时莫不称冤。然有贞与亨、吉祥相继得祸,皆不旋踵。而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黄秋生微博 http://www.cityruyi.com/lm-4/lm-2/1467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凯恩斯新浪博客
  • 编辑:王智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