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兴能源

我国能源贸易现状新兴装备戴岳简历

  一场疫情,不仅改变了人生的生活方式,也让人们更深刻地对科技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国能源贸易现状新兴装备戴岳简历

  一场疫情,不仅改变了人生的生活方式,也让人们更深刻地对科技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仅用时10天建成的功能完善的火神山医院,普遍应用于疫情排查防控的热成像测温系统,以及高速公路防疫检查站上的“义警”AI机器人……科技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对人类的未来产生更广泛、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人们对于科技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脚步,在人们惊叹于科技力量以更新鲜、新奇的样貌吸引眼球的时候,殊不知,我们的社会早就已经被以先进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引擎”牵引着飞速发展、驶向未来。

  由北京天盛科学技术音像出版社出品,联合湖南金鹰纪实卫视、北京广电新视点电视节目制作信息中心共同制作的,还原新中国70年科技发展史的纪录片《科技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科技档案》,已于5月1日起每晚22点35分在湖南金鹰纪实卫视播出。

  第一集名为《发动新引擎》,本集以新中国先进能源技术领域的科技发展脉络为线索,从真实人物故事切入,讲述几代科技工作者锐意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故事,以此展示先进能源技术的运用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智慧对现代世界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中国的核能发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作为当今世界上仅有的4座实验快堆之一,中国实验快堆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人造太阳”装置EAST是什么?“西电东送”工程中最为关键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有什么特点?

  无论是特高压输电技术,还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虽然它们已经被运用到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但是人们对其的了解仍停留在表面,对其工作原理、发展历程、行业现状知之甚少,这些技术在很多人心中仍是较为神秘的存在。

  而此次《发动新引擎》就是综合运用影像资料、实地拍摄、人物采访等多种方式,以纪实的手法、平实生动的风格来展现中国科技工作者攻克科学难关,创造科学奇迹的共同记忆,让观众在一解心中疑团的同时,深切感受持续迸发的中国科技创新活力。

  在该集第一篇章“新一代核电”中,为了展示中国实验快堆的曲折发展历程,片中不仅通过模拟动画的方式对快堆的作用特点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演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万钢更是将快堆的优势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同时还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向观众展示了20世纪60年代,在高浓铀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国家特批50公斤,支持快中子零功率装置实验的小故事,侧面印证了国家对于科技研发工作的重视;而2010年关于中国实验快堆首次成功临界、并网发电的新闻报道新兴装备戴岳简历,更是将该技术取得突破的重要性进行了“官方盖章”认可。

  作为一部展示科技发展进程的纪录片,“真实”“严谨”是其首要特点,这不仅是类型题材的要求,更是科技内容输出的态度。

  为了确保片中所使用的影像资料真实可靠我国能源贸易现状,经得起推敲,摄制团队花费三年时间,充分梳理挖掘国家科技计划影视数据库的影像资料,首度将其中珍藏的历史照片、历史视频素材进行修复与公开,辗转数十个城市,联合近百家科研院所、创新企业,邀请30余位院士,百余位科技领域战略专家与科研人员,共同讲述中国科技创新的故事,用文字、影像、语言共同织就出一副中国科学技术在曲折中发展、在磨砺中创新、在跨越中走向辉煌的宏伟蓝图。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在罗布泊成功爆炸,冲天而起的蘑菇云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

  2010年7月21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发的中国实验快堆充分利用固有安全性并采用多种非能动安全技术,安全性已达到核能系统要求。

  2017年1月18日,由国内30家单位联合完成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该奖项创下了直流输电技术的三项世界之最,电压最高、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

  2018年1月,“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实现了同类项目的国际最高水平,被国际能源组织认定是国际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18年11月,中国“人造太阳”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获得的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引发世界瞩目。

  《发动的引擎》一集以先进能源技术为主要核心,以核电技术、人造太阳、绿色煤电新兴装备戴岳简历、可再生能源、高效输电五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以时间线索为脉络分篇讲述各技术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贡献价值。

  片中“首次”“第一”“里程碑”“率先”等词汇频频映入观众眼帘,不仅让观众对相关行业发展现状有了具体可感的认知,还让观众一次次感受到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强盛、在世界科技领域逐渐掌握话语权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如在“可再生能源”一篇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的介绍首先让观众对于风能资源发掘利用的背景以及现状有了初步印象。20世纪80年代,我国陆续研制了离网型和并网型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从15千瓦到200千瓦不等,并在农牧区开始推广应用,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的家庭用电问题,这是中国对风力发电的初期探索,但设备与技术并未实现规模化生产。

  1989年10月,新疆达坂城风电场并网发电,随着达坂城的装机量越来越大,进口风机带来的高额成本已不堪重负,“研制出自己的风机”成为势在必行之事。

  1999年,在达坂城一个简陋不堪的小厂房里,武钢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生产出了第一台国产风机S600。2003年1月,“600兆瓦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研制”这一技术突破,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同年,由金风科技制造的首台国产600kW风机在达坂城风场投入运行,这是中国风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国家科技计划的部署与支持下,我国风电行业近年来取得飞速发展,风电发电效率、发电量以及运行维护成本实现了“两升一降”。同时伴随技术创新、规模效应而来的是人们生活以及企业发展得到的便利与实惠,风电设备价格降低了近65%,风电场开发造价降低了近40%,发电性能和可靠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风电已经成为了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发动新引擎》中所展示的一个个耀眼的成绩背后,映射的是中国科研团队锲而不舍,克难奋进的探索精神,见证的是中国科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和重大跨越,失败、曲折、煎熬、突破,在一次次鲜花与掌声中,“中国速度”“中国制造”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让观众在有温度、有情感的真实科技创新故事中,寻求思考与共鸣,感受科技发展的魅力。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总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曾说到“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

  在《发动新引擎》中,除了让人赞叹惊奇的各项尖端科技之外,一个个勇于探索、潜心钻研的科研工作者们让所有的科研故事都有了“面孔”。对于观众来说,他们的面孔新鲜甚至有些陌生,但是在相关领域,他们堪称砥柱,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科技的力量》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科研工作者的力量。片中请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原块堆工程部总工程师徐銤院士、磁约束核聚变专家万元熙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光溪、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吕俊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李俊峰主任、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段旭如我国能源贸易现状、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南方电网高级技术专家李岩、天津大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教授王成山等多位院士及各领域专家我国能源贸易现状,共同介绍了中国多能源并进的完整能源科技工业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重大工程,通过他们讲述最平常的科研工作和生活,还原真实的科研历程,细数技术突破的故事,将“我正在做什么”“我曾经经历了什么”“我有着什么样的梦想”娓娓道来,全面真实的展现中国科研工作者们崇高的科研精神,让个人选择汇入时代洪流,为中国科研工作者们崇高的科研精神奏响一曲“赞歌”。

  一生只做一件事,面对待遇更优的工作机会,婉言谢绝,是徐銤院士的坚守;得到全世界聚变界的赞扬,倍感高兴、自豪是万元熙院士的骄傲;坐住冷板凳新兴装备戴岳简历,针对科学上的需求,无功利地去享受研究过程是吕俊复教授的初心;要让中国人制造的风机,走遍全球的千家万户,让全世界每一个家庭,都能用上安全、绿色可负担的可再生能源是武钢董事长的最终梦想……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不变的是这些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传承才有了实际载体,中华民族才一步步挺起了脊梁,站在了新时代的科技浪潮之上。

  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虽然面临的发展环境依然复杂,竞争日益激烈,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已经拥有充足的底气和信心走好这一步,就像总说的,“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先进能源技术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