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油气能源

华宝油气最新传闻非常规油气公司前景

  记者:黄院士您好,您长期从事油气储运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主持了西气东输等我国多条重大管道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建设管理,构建了管道工程协同创新模式非常规油气公司前景,解决了油气储运中的诸多技术难题

华宝油气最新传闻非常规油气公司前景

  记者:黄院士您好,您长期从事油气储运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主持了西气东输等我国多条重大管道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建设管理,构建了管道工程协同创新模式非常规油气公司前景,解决了油气储运中的诸多技术难题。作为我国油气储运领域唯一的院士,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国油气储运工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黄维和:在石油工业体系中,我们通常会说勘探开发是上游产业,炼油化工是下游产业,上下游中间这一块就是油气储运,所以它很重要。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连接石油工业中的上下游产业,还连接着下游市场,包括成品油市场、化工品市场、天然气市场等;随着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还会面临氢和氢的衍生品等,所以,油气储运在整个石油工业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油气储运主要解决的是石油和天然气运输问题,缓解运输过程中或者生产过程中的不均衡性,及部分储存问题。关于储存,可能大家较为熟悉的就是液体储存中的油罐、油库。在气体储存中,有这几年我们国家发展较快的LNG储存,及天然气的地下储气库等。

  过去20多年,是我国油气储运事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这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它有效推动了油气储运本身在石油工业中的发展。不仅满足了我国油田产业链,或石油经济产业链的需求,而且保障了我国在油气对外依存度持续高位运行情况下的国家能源安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仅使我国成为了一个油气生产大国,也成为了一个油气消费大国。而从油气储运规模来看,我国更是当之无愧的大国。从目前管道里程和运输能力来看,我国排世界第三。从油气储备能力来看,我国也位居世界前列。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由小变大,还要由弱变强。2000年以后,我们国家在管道工业的科技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如易凝高黏原油运输问题,保障管道运输过程中的流动安全,同时又节能降耗,我们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在天然气管道方面,我们的技术也进步很快,当然我们是站在别人肩膀上攀登的。如欧盟和俄罗斯天然气管网主要在8兆帕(MPa),我国天然气干线兆帕,是世界上压力最高的管网。要达到这种输送条件,首先要解决管道本身的设计、制造、施工和运行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天然气管道安全高效运行,在这些技术领域,我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我能成为院士,应该说是时代发展赋予的机会。我毕业至今已40年,非常荣幸参与了几乎我国油气储运发展中的全部重大项目,并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因此,我既是我国油气储运事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我不认为我是这个领域唯一的院士华宝油气最新传闻,油气储运是技术集成度高的系统工程,许多院士为油气储运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我相信随着油气储运事业的发展,未来还会有很多我的同行成为院士。

  记者:作为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您如何评价双碳背景下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前景?其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黄维和:随着能源消费由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变,电力来源向低碳化发展,未来油气在终端消费中的燃料属性将被大幅弱化。交通用油、生活用气等传统油气利用模式,将逐步被电气化方式所替代。天然气作为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化石能源,其等热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煤炭低40%,较石油低24%,因此其生命周期会更长,在未来能源低碳转型近中期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我国天然气需求峰值仍有较大空间,预计达峰将在2035年前后,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将升至15%。从天然气利用结构来看,我国发电用气量仅占利用总量的16.9%,远低于世界35%的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很大。中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本下降和应用场景提升,发电将成为支撑用气增长的主要方向。

  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将是我国风、光等资源进一步规模化开发的现实选择。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供能不连续、不稳定、不可预测的特性,对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带来极大挑战。大规模低品质可再生能源接入,建设调峰和储能设施是保障我国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主要依靠煤电、水电参与调峰,灵活电源占比不足5%,规模较小,无法满足电网实时功率平衡要求。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抽水蓄能、天然气发电等灵活电源则占比均达30%以上。天然气发电具有清洁、高效且灵活的特性,可有效弥补风光发电的不确定性和间歇性,在现有储能技术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抽水蓄能电站对地理条件要求苛刻的条件下,发展气电可为电网提供更多具备分钟级调节速度的灵活电源。因此,构建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新产业,是现实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在碳中和背景下,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已是大势所趋,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传统能源在低碳深度转型要求下必须重新定位。尽管未来全球将有部分油气资产被搁置,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油气储量和产量仍无法满足国内发展需求。因此,稳定国内2亿吨原油产量,持续推进国产天然气增储上产,仍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主要任务;优化和完善油气进口通道,同样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油气仍对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下,传统油气行业需从产业链整体出发,针对能源转型开展研究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于石油而言,目前我国“减油增化”转型趋势明显。对天然气而言,我国天然气行业除了以节能降耗为基础,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以及CCUS技术在天然气全产业链的利用潜力外,还需重新定位其在未来能源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推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

  记者:您刚才提到未来的天然气在城市燃气、交通等终端用能领域的利用规模将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在规模化的集中利用领域将出现增长,这种变化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城市燃气等行业将迎来寒冬?

  黄维和:会有一些影响,这个过程就像我们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油车的替代关系。目前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非常快,欧盟提出2035年后将不再生产汽油车,完全向新能源方向发展。我相信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能源利用领域的发展也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因为技术本身的发展会朝这个方向前进。未来天然气规模化的集中利用,将有利于向CCUS的发展,我认为这个方向是不会改变的,但这并不是说城市里不用天然气了。这将是一个被缓慢替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氢能参与度将是多少?是不是能够解决现有的氢渗隐患?一切都有待解决。所以还是让再飞一会儿吧,未来这颗将落在哪儿?还需要观察非常规油气公司前景,但这个方向不会改变。

  记者:双碳政策的提出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重大影响,可以预计在石油消费达峰后,原油和成品油管道输量将呈现下降趋势,现有管道将面临适应低输量、弃置报废或改输其他介质等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油气储运未来还面临哪些挑战?

  黄维和:您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近年来我们油气储运行业一直在思考和准备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我们而言没有参照对象,完全需要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应对这些改变。

  针对未来的油气储运发展,我们提出了三个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首先是原油管道低输量及间歇运行的流动保障问题。目前中国自产原油80%以上属易凝高黏原油,且呈现进一步劣质化倾向。不同油田所产原油的蜡、胶质、沥青质组分不同,导致油品物性的多样性。原油管道低输量运行或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供应峰谷电价等引发的管道间歇运行,都将使原油管道流动保障安全面临新的问题。尽管我国在易凝高黏原油流动机理研究及管道输送工程应用领域曾处在国际领先水平,但近几年并未在原油管道数字化水力热力仿真模拟、新型纳米材料原油流动改进剂、原油改性输送工艺优化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因此需要组织开展易凝高黏原油管道低输量及间歇运行流动安全保障可靠性研究。

  其次是成品油管道混油跟踪及优化运行问题。由于石油将回归原料属性,成品油消费量下降,减油增化进程的推进将会影响中国石油化工布局,成品油管道输送量降低,同时产生化工中间产品管道输送需求。由此使成品油管道呈现小批量、多品种及间歇输送等特点,造成管输介质流动状态不同于管道原设计的流动状态,需组织开展以保证油品质量为前提的混油量跟踪控制及管输系统仿真模拟优化技术研究,以适应未来成品油管道输送的精细控制。

  再次是输油管道的安全废弃处置。在满足安全环保的条件下,输油量下降或到达寿命期在役输油管道的废弃处置成为新的课题。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在组织开展报废管道安全处置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在探讨输油管道改输其他介质的可行性及安全可靠性分析方法。

  在天然气储运发展方面,天然气作为低碳化石能源,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将是可再生能源长期融合发展的伙伴。为实现天然气全产业链净零排放,天然气消费将逐步向电力、工业及有利于CCUS规模化利用的方向发展,天然气气田、管道、储气库、LNG终端等构成更加灵活的能源供给系统。利用天然气管网与电网、物联网等网络化结构优势,形成时空互动互补的技术特征。

  我前面说过,在未来新型能源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太阳能等的资源禀赋在利用时间和品质上存在间歇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等问题,因而影响能源系统供给的稳定性,天然气管网的重要任务将是弥补可再生能源的上述缺陷,保证能源连续稳定供给,这给天然气管网的运行也带来新的挑战:满足客户不稳定用气量需求,管道的管容、装机功率冗余能力需适应系统要求,重新定义管道设计输量;管道动力设备间歇运行常态化,给管网节能降耗、优化运行提出新课题;管道与设备失效、事故维修与抢修等依靠管道完整性管理已不能适应未来需要,研究复杂、开放管网系统可靠性评价和管理方法可能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应用智能化技术建设以管网在线仿真引擎为核心的数字仿真平台,加载系统优化、可靠性等计算方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黄维和:油气及其产品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除燃烧利用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外,在储存、运输、销售各环节也会产生甲烷泄漏、逃逸、排放。据调研统计,目前我国油气储运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400万吨,甲烷排放量约6万吨,折合二氧化碳当量128万吨,合计排放量1528万吨/年二氧化碳当量,这都将成为化石能源利用净零碳排放重要对象。

  目前原油管道加热炉、天然气管道燃气轮机产生二氧化碳分散且规模小非常规油气公司前景,难以实现CCUS利用,需要探索寻求替代解决方案。利用电网峰谷电价差,就地制氢储氢替代加热炉、燃气轮机用原油、天然气作为燃料,将可能是一种选择。因此,应关注相关行业加热炉、燃气轮机以氢为燃料的技术进步,适时在管道输送领域推广应用。当然,易凝高黏原油改性输送,取消加热炉将是更大的技术进步。

  油气储运过程中,油罐呼吸、油罐密封、管道和设备泄漏及管道维修抢修期间,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油气泄漏和逃逸,需要依托各环节技术进步,系统加以治理。无论是管道自身输量需要,还是能源系统峰谷价格差需要,管道间歇输送将会广泛存在,在能源利用形式、管道运行优化,提高管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将出现更加多样性的问题,需逐一解决。与此同时,LNG冷能、燃气轮机余热、天然气管网余压利用等,也将提升油气储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其本质是对碳减排的贡献。

  近年来我国为解决天然气冬季调峰问题,地下储气库及LNG终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是目前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短板。随着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推进,季节性调峰矛盾将更加突出,可能形成冬夏两峰,预计占年消费量20%。因此,在继续加大地下气藏型储气库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大型地下含水层储气库、盐穴储气库尤其必要。建设大型LNG储罐,不仅有利于支撑季节性调峰,而且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偏高条件下国家能源安全将产生积极影响。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进程中,大型储气库及LNG储罐有关技术在储氢、碳捕集、储氦等环节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在碳中和目标下,构建能源互联网,适应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智慧能源体系,使得各能源品种有机融合,从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能源生产体系和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将以物联网、电网、油气管网为骨干网络,将化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的生产、运输、存储、贸易深度融合,构建能源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信息流、能源流、价值流有机融合。油气储运的智能化建设,将融入智慧能源体系,支撑治理能力现代化和能源战略转型,通过将人工智能引入油气储运行业,构建AI环境下的油气储运运行感知体系,建立管道实时数字孪生体,研究在线仿真和可靠性计算分析模型,形成基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应用的知识库,在实现智能化油气管网与未来智能能源体系等有机融合的同时,也能全面提升油气储运安全和高效水平。

  此外,CCUS作为实现缓解气候变化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其整个流程包括捕集、输送、利用、封存。CCUS作为新兴产业,技术尚不成熟,费用高昂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CCUS技术成本、能耗、安全等问题,是推动CCUS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而二氧化碳输送作为CCUS规模化应用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在我国输送规模较小,除车运外,吉林油田和齐鲁石化已通过管道输送气态二氧化碳。国际上,欧美国家长距离、超临界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建设,预示了未来大规模管道运输二氧化碳的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零碳二次能源,且能量密度高,在未来可再生新型能源系统中发展有潜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石油化工副产氢将是氢能主要来源,我国西北地区制氢成本相对较低,未来若依托以西气东输为主的天然气管输系统,可以一定程度解决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当前,氢储运安全、效率、成本是制约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也是国内外研究热点。

  黄维和:我们非常关注乌克兰危机的发展,因为和欧盟一样,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长期高位徘徊。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过去十几年,国家高度关注能源安全。若从全球角度来看如何保障中国的能源供应问题,这部分的研究其实已经做过很多了。当然能源安全是一个度要素构成的,我们要综合评价它是不是一个安全的保障体系,比如说原油储备的问题,油气进口多通道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基于一旦大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如何提升油气保障能力来思考的。

  这次乌克兰危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如欧盟在十几年前着手开始研究建立基于其整个天然气网络的数学模型。实际上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时,就开展了定量分析和研判华宝油气最新传闻。这一次,我个人认为欧盟应对能源危机的表现优于我的想象,这也得益于过去的研究和准备。之前俄罗斯对欧盟的油气出口占比达50%,现在连10%都不到,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导致了欧洲各地油价、气价上升,但是欧洲整体应急能力和其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应对此次能源危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在油气储运中,“储”这部分实际上是核心。

  北溪管道事件对系统能力的影响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到公共安全,也会影响到能源安全。过去我们更关注自然环境对储运设施的影响,如何抵御或避免这种非人为的破坏,不要让其导致重大的公共安全灾害。我们通过多年努力,能力提升许多。但对于类似北溪管道事件,如何提升防御能力和保障区域的能源供应,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记者:您当年作为西气东输管道这项世纪工程的负责人,面对千头万绪的各项管理工作,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

  黄维和:油气储运是一个集成应用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年在组织实施西气东输管道项目建设时,我曾提出“油气管道建设要坚持协同创新驱动”,是因为早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初始,由于我们能力缺乏,曾考虑过对外合作,但因外方要价太高,合作难以继续。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还是技术问题,所以就提出了1+N管道科技产业化模式,即依托重大工程,业主主导工程设计,通过合同与N个技术优势企业共同分解工程科技目标,快速突破核心技术并形成N个配套技术,形成中国石油联合N个相关行业的协同创新体系,围绕一个核心技术进行突破,走自主创新之路。

  凭借西气东输工程这个平台,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包括管材、制管、管件和施工机具等方面的开发与研制,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多项关键难题,推动了工程顺利进展。在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中,我们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干线高钢级钢管应用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正是通过这种“1+N”开放协同式自主创新模式,使我国的管道建设和运行能力显著提高,从而实现了我国石油管道的技术飞跃。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自己实际上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所有的工作都是大家一起完成的,我的作用就是通过协同创新来优化资源配置,以使这项工程的效果达到最优。

  黄维和:我是一名普通工程师出身,从成长经历来看,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在着眼未来时,立足当下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因为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为未来的长远目标打基础。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刻苦,需要脚踏实地,需要创新,更需要持之以恒。而作为一名管理者,其核心素质在于有自己的创新想法,并且能够将不同的资源要素整合在一起,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服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什么是油气储运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