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油气能源

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油气两用车型推荐

  “现代经济的血液”,这种具有浓厚色彩的大宗商品一旦发生供需及价格波动,将对国际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尤其体现在战后  作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战略大三角”,中美俄三国具备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经济体量,借石油开展的战略博弈日益频繁

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油气两用车型推荐

  “现代经济的血液”,这种具有浓厚色彩的大宗商品一旦发生供需及价格波动,将对国际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尤其体现在战后

  作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战略大三角”,中美俄三国具备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经济体量,借石油开展的战略博弈日益频繁。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不仅严重阻碍世界经济运行,国际格局也因各国的利己对策而更加脆弱。国际油价暴跌甚至报收于负值、石油减产协议期限一再延长……“石油安全”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中美俄战略互动与地缘关系也呈现出新态势,更难以避免地对国际关系造成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国际社会的复合性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能源利用的产业链遍布全球,国际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石油凭借其维持工业体系运行的重要作用被称作“现代经济的命脉”,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战略物资储备。由于石油资源储量有限,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因此石油丰富的地区往往伴随着国际冲突;而各种由经济发展、变局、能源政策变化引起的偶发变数也进一步加剧了石油安全的不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石油安全逐渐成为国家保障能源供应、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考量,深刻影响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

  石油安全的概念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萌芽,彼时的研究主要是为某些大国最大程度地争夺有限的石油资源提供服务,并未引起国际社会重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严重冲击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秩序,大国纷纷“以邻为壑”以转嫁国内危机,石油安全也因此成为全球性概念,成为国家安全防务之必须。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石油安全的内涵及外延展开研究。早期的外国学者将石油安全界定为以合理的价格自由获取国内外石油资源,提出要从生产、运输、销售全环节对石油资源进行掌控管理。1998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与日本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出版《新安全议程》一书,被认为是研究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权威性文集,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研究其在后冷战时代遭遇的现实威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石油安全。

  与国外学者不同,中国学者侧重于石油安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张华林认为,对于石油进口国而言,石油安全强调以合理价格获取满足本国生产与消费需求的石油资源;单卫国着重分析石油安全的综合概念,认为石油安全是量、价、质的三位一体;刘德成则研究石油安全的具体要素,对石油的供应、需求、价格、储备进行定性分析。近年来,由于国际能源安全局势趋于紧张,国内石油开采速度有所放缓,部分学者开始转变视角,结合石油对外依存度、与主要产油国的国际关系等要素建立石油安全的考核指标,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石油安全预警机制。

  事实上,中美俄战略大三角曾在冷战结束后维持过短暂的稳定,而中国的迅速崛起无疑使这种微妙的平衡随之瓦解:中俄关系日益密切,部分动力来自于共同的外部威胁,即美国霸权主义;部分来自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美俄关系持续恶化,矛盾逐步升级为军事冲突。中美关系动荡多变,经贸合作不再是两国和平交往的“压舱石”,“贸易战”持续升温与美国政府的偏激敌视或将使两国关系趋于恶化。

  长期以来,为满足国家的生存及发展需要,以中美俄为代表的主要产油国或消费国纷纷发挥国家力量,通过干涉油价定准等手段争夺市场份额,国际石油竞争或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此背景下,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严重波及国际石油行业,并直接影响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潜在走向。4月21日,美国原油期货价格在历史上首次跌入负值,报收于每桶-37.63美元。事实上,油价暴跌的根本原因是“油产而无用”的长期供需失衡,而疫情扩散则进一步加剧了供应过剩的局面,成为压垮石油安全的“最后一根稻草”。油价暴跌叠加产能过剩致使国际原油期货市场陷入恐慌,石油行业唱衰论、石油看空论等观点一时蜂拥而起,严重阻碍世界秩序的正常运转。

  据国际能源署(IEA)分析油气两用车型推荐,后疫情时代的石油需求前景悲观,国家为阻断病毒传播而大量取消跨国订单,限制人员出境并实施社交隔离,相关措施正前所未有地拉低石油消费需求。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前期石油开采导致原油库存的大幅增长,石油供需的反向变动短期内或将引发国际油价超跌,而低油价的后续影响则会传递至上下游产业链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甚至波及其他产业。此外,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石油减产协议,规定自2020年5月开始日均减产250万桶石油。

  对于中美内石油生产商而言,该决定将直接威胁其生存,部分企业甚至会就此破产;而中美俄战略大三角面对的则是更为复杂的战略互动。

  石油安全的保障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中美俄战略大三角的走向也因内生动力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充满变数,呈现“冲突、竞争、合作”的波动交织;把握三国石油安全的要素作用,对于新地缘环境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据2019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剩余2305.8亿吨,较上一年稳中有升,石油开采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客观规律是,一国的石油储量越丰富,其对外进口依赖度就越小,保障自身能源安全的能力也就越高,也更能在国际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多少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保障主权独立的行动力,因而扩大本国油储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

  石油资源在全球的地域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于东半球及北半球,其中以波斯湾及墨西哥湾油区、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尤为闻名。中东海湾地区位于亚、欧、非三大洲的中心枢纽,原油储量极为丰富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约占全球的70%,被誉为“世界油库”。俄罗斯的原油储量也居世界前列,目前探明的国内石油储量可供开采35年;然而由于俄罗斯国内石油资源大都为古老海洋沉积形成且埋藏深度多超一千米,因此石油质量不佳且开采成本相对高昂,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稍显落后。而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国内丰富的石油储备是美国施行霸权的必要保证,石油生产商的身份至关重要。得益于爆发于2011年的“页岩油”,美国的石油产量近年来呈现爆炸性增长,并于2019年超过沙特和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油气生产商油气两用车型推荐,一举转变了全球石油市场格局。

  石油供给稳定关系国计民生,能够避免供不应求造成的国际油价上涨以及市场秩序混乱。当前世界石油资源的主要供应商由OPEC成员国以及美国等几大非欧佩克成员国担任,其中OPEC的13个成员国大约控制了国际石油供给的40%。二十一世纪初,美欧石油跨国公司的兼并进程使世界石化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并有效整合了美欧石油资源,从而强化了对国际石油供应链的控制。

  需求方面,一般而言国家工业化生产的规模越大,所需石油资源也就越多;在其他因素相对固定的情前提下,如果石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国家的重大项目与战略工程也就难以顺利推进;甚至还会造成国家间的对抗与冲突,对世界金融稳定、国际秩序造成严重破坏。此外,需求安全还指石油输出国能够以合理稳定的价格与他国进行石油交易,输出国可借此获得持续可观的财政收入,进口国也能避免能源短缺,实现双方贸易互动的良性循环。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开采和生产成本受制于剩余储量,并对油价制定及产量配置产生影响。近年来,石油市场热点已由石油资源的供不应求转为油价波动的未来趋势;市场波动风险正取代传统的禁运问题,成为影响石油安全的核心要素油气两用车型推荐。从油价的国际影响力看,沙特已经今非昔比。2020年1月,沙特的石油产量为973万桶/日,而历史最高值是2018年11月创下的1102万桶/日;即使沙特满负荷生产,其增产幅度也仅为129万桶/日。有数据显示,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大多数签署联合减产协议的国家产能利用率已超过95%。因此,即使沙特于年初发动“价格战”,希望以超低油价击垮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也难以改变国内石油产业发展过剩,石油定价权逐步流失的客观现状。

  国内方面主要受局势以及石油消费的影响:国家保持稳定的秩序客观上有利于增强现行石油政策的延续性;而本国石油储量及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规模是影响石油需求的重要因素。作为石油生产国,俄罗斯国内的石油政策长期以出口为导向,国内消费空间狭小的客观事实促使俄主动拓展外部市场,重点推动长期战略合作;而其政策能够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便是俄罗斯国内政局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不曾发生大规模战争。

  国际也是影响石油安全的重要环节,国家关系的发展差异将通过国际贸易直接影响石油安全,各国所处国际环境的不同也是影响行为体战略决策的重要考量。美国正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前期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激励促使国内页岩油产业基本成熟,相关产业更是凭借上游业务的研发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版图。然而,有预测称国际炼油行业将于2024年前迎来新增产能,在国内石油生产商大力勘探开发的刺激下,中国2019年的石油储产量实现了双丰收油气两用车型推荐,预计全年增幅1.8%;大概率演进为美国战略敌手,打破其在能源行业的长期主导地位,成为全球炼油能力最强的国家,

  由于国与国之间不存在第三方力量制裁,是不受限制的长期博弈,因而国家对外行动的首要目的都是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当前的国际石油市场也正逐渐走向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

  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使中美俄大三角的权力分配难以均衡,国际竞争方式也日趋多样,由传统的经贸制衡扩展至博弈、文明冲突甚至军事对抗。近年来石油安全“困局”突现也使三国的战略互动也呈现出新态势。

  美俄之间的冲突对抗由来已久。早在奥巴马当政时期,美国就曾发动“石油价格战”,动用石油霸权使世界进入“低油价”时代;美国企图以超低油价拖垮俄罗斯,避免其西进运动对美国将乌克兰纳入北约体系造成阻碍,从而使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孤立无援,同时垄断国际石油定价权。在美国的强硬行动下,国际油价由一桶上百美元一路跌至28美元,俄罗斯国内石油出口收入大幅减少,财政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美俄关系也降至冰点。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特朗普曾在竞选期间多次赞赏普京的执政能力,表示希望与俄改善关系,强化双边合作;并在上台后任用国际能源问题专家蒂勒森为国务卿,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意味着美国有意开启美俄能源合作的进程。

  对俄罗斯而言,尽管美俄关系在冷战后处于长期僵持状态,但主观意愿上俄罗斯仍希望与美国改善关系,缓和美国自乌克兰局势恶化以来对俄的敌视态度。然而,美国在“页岩油”后实现了能源独立,不断侵蚀俄罗斯在国际石油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并破坏其战略项目“北溪-2号”,对于依靠石油出口获取财政收入的俄罗斯而言,美国的行动显然危及家安全。

  新冠疫情肆虐叠加全球经济衰退的双重影响再次敲响了美俄关系,尤其是石油安全的警钟。美国在国际石油行业内对俄罗斯的长期抑制已经危及家安全的保障,对于俄罗斯而言,即使牺牲与OPEC长期的友好合作,也要采取反击行动应对美国威胁。年初美股数次熔断的原因之一就是俄罗斯与OPEC的石油减产谈判破裂,导致国际油价大跌20%;而一旦国际油价低于50美元/桶,美国国内的页岩油生产商将首当其冲,陷入无利可图甚至破产境地。利用油价打击美国页岩油产业,进而延伸至美国制造业体系及金融市场可谓精准犀利,而俄罗斯的对抗政策显然已引起美国警惕。

  事实上,美俄之间的矛盾是结构性的,本质是两国的意识形态之争。俄罗斯方面已明确抛弃了对美幻想,将美国定位为“主要战略威胁”;难以因美俄局部关系的改善或特朗普的“示好”行为而重走“融入西方”老路。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的对俄政策也因其维护霸权的迫切需要而更具杀伤力和针对性,双方的妥协余地相当有限,美俄战略斗争或将呈现出长期的不稳定性,最好的情况也仅能为既合作又竞争,由全面对抗转为局部对抗。

  中美矛盾的焦点集中表现在未来世界的秩序构建上,中国的迅速崛起已然成为近年来影响双边关系的重要因素。美国通过制定“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印太战略”中国周边地区进行军事部署,炮制“中国危胁论”煽动西方国家的情绪,甚至挑起“贸易战”封锁双边贸易往来……本质上是希望形成全球范围的对华包围圈,维护美国霸权地位。

  传统意义上,定义中东地区经济存在的是以西方价值观为导向的“华盛顿共识”,然而附着其上的意识形态与负担使该模式日益僵化;相比之下,中国模式不仅为其提供了新的经济合作途径,更使其传统思维观念得到解放。此外,有迹象表明相关国家将挑战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长期军事存在,通过建立安全保障基地以及参与“非洲之角”的海盗打击行动成为该地区的安全参与者。为维护美国长期的霸权地位,除了在传统安全领域打击中国,美国还利用石油的独特作用,操纵国际油价并对石油生产施加压力,从非传统安全视角遏制中国。

  美国企图以“石油牌”压垮战略的布局由来已久。早在2015年底,美国就在页岩油的刺激下正式宣布解除石油出口禁令,在世界石油市场内的角色由买方转为卖方,完成了石油战略的历史性转变。特朗普于2018年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其目的之一就是抬高国际油价,从而在根本上控制石油产量,获取世界石油霸权。油价暴涨对于扮演生产者角色的美国而言自然有利无害,但对于中国而言,油价飙升必然扰乱国内经济运行,阻碍“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顺利推进,即使国内具有大量的美元外汇资金储备也难以与之长期抗衡。

  中美关系是影响当前和未来世界秩序的最大变量,美国已经意识到,没有美中战略协调关系的支撑就无法顺利推行其在欧亚的地缘战略;采取一切手段将中国纳入其主导的国际框架、甚至进行意识渗透是美国对华战略的重要步骤。当前,通过操纵美元霸权、长臂管辖域外事务、严控科技成果输出、发动军事打击等手段的联合部署,美国对华布局已基本成熟,中美关系大概率将趋于紧张。对于中国而言,仅凭外交交涉或是对话协商已不存在解决中美矛盾的可能性;中国不能将目光局限于双边经贸及科技冲突,而需从全局出发剖析美国的对华制度安排,完善国内顶层设计。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俄罗斯国内本就严峻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与OPEC达成的石油减产协议期限也一再延长,使俄境内众多小型石油生产商已濒临崩溃边缘。此外,由于俄罗斯自身消费体量不足,国内石油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也并未得到缓解。有经济学家表示,如果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3.5%,那么俄罗斯只有维持在3.5%以上,才能促使国内经济有效复苏。

  俄罗斯是世界产油大国,然而近年占据的市场份额却因美国的全面介入而日益减少。长期以来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中俄两国在共同利益的作用下不断开展双边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两国战略目标的相似性以及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促使合作领域不断扩展,能源合作日趋密切。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然而仅凭国内石油储量难以维系庞大的需求市场运转,高度依赖国外石油进口;而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产量长期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2015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同比增长20%,高达392万吨;俄罗斯更一度取代沙特成为最大的对华石油输出国。与此同时,中俄不断拓展石油运输管道,着力于现代化石油运输覆盖网的建设,有力保障了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与此同时,中国近年来的迅速崛起不断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烈不安,美国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企图在国际社会形成对华全面孤立。作为欧亚与亚太地区的传统大国,俄罗斯同时具备海权和陆权的先天性地缘优势,能够发挥大国力量塑造国际社会的秩序;此外,借助军工和能源产业的发展成果以及战略核武器的加持,俄罗斯在未来世界格局的构建中也享有相当话语权。

  维护中俄合作伙伴关系是双方共识,能源合作更是两国战略互动的重要环节。中俄能源合作在本次新冠疫情的考验下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及抗风险能力,两国企业通过网上办公、在线审批、就地分包等方式创新了合作模式;新的油气项目正在洽谈,在整个油气产业的上中下游,以及电力、新能源、煤炭等各领域内,双方都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此外,中俄于2019年投入使用的东线天然气运输管道也平稳运行油气两用车型推荐,中国境内段配套设施建设也已克服疫情影响,可按计划逐步增加供气量。因此,以能源合作作为中俄合作的动力来源,把握两国经济结构的深层互补性,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中俄两国建设现代化关系、增强战略互信的有力保障。

  长期以来,由于美国的敌视遏制,中美俄三角关系难以稳定,并呈现出亲疏差异显著的不等边形态;而当前不断升温的石油安全“困局”在引起全球恐慌的同时,也成为影响三国关系未来走向的新变量。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只有清晰认知国际局势,采取妥善措施,才能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工业体系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战略能源的储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保障能源供应稳定,中国必须加速国内油气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石油开采项目的投资比重,推动国家石油公司平稳运行;与此同时,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建立石油运输覆盖网,推动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近年来,中国不断拓展石油运输通道,绕开美国的绝对控制,截至目前已基本形成包括中哈石油管道、中亚五国“西气东输”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的石油运输覆盖网;此外,中国还建立了鄂尔多斯、渤海湾、四川、新疆四大油气生产基地,使国内储油体系的规模化、层次化程度得以大幅提升。

  为进一步保障能源供给的长期稳定,中国还应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目前,国内有关清洁能源的研究已取得相当成效,但“弃风”、“弃光”、“弃水”等限制性因素仍然突出,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发展也应重点突破以上限制。在“弃风”、“弃光”现象严重的西北地区(例如新疆、甘肃地区)探索能源就地利用的新途径,推进项目竞争责任机制;在用电密集的东部地区推行分布式发电,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的市场化,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缓解石油产业的巨大压力。

  近代以来,某些大国或强国往往采取结盟手段,以攫取或维护其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地位,成为潜在的作战集团;联盟常常导致尖锐的国际对立,造成国际局势紧张甚至引发战争冲突。为避免卷入集团纷争,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据本国地缘格局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妥善处理与美俄的关系是外交事业的重中之重,中国亟需寻找三国利益纷争的焦点,实现战略大三角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美战略竞争实质上仍停留在地区层面,双方高度依存的客观事实使美国难以实现全面与华脱钩,中美关系短期内的最佳走向即为在竞争中谋求合作。中国应在坚持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适当淡化双方的争议性矛盾:面对美国不断插手亚太地区事务,中国应避免矛盾激化,暂时搁置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主权与海洋归属争议,谈判协商共同开发。此外,特朗普政府在近期的国家安全战略部署中提到加强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打击力度,在应对恐怖主义威胁、跨国犯罪网络、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方面,中美两国有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也是中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实现中美合作的突破口。

  相比之下油气两用车型推荐,中俄关系始终较为稳定,两国伙伴关系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局势的演进。目前,美俄关系并未缓和,反而可能因乌克兰局势持续恶化而滑向敌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俄制裁客观上加速了中俄接近。然而,中俄的紧密联系需在一定限度内进行,一旦国家趋于以结盟方式转嫁危机,就必然承担相当责任,这种“报团取暖”最终也往往因利益划分不均的矛盾走向崩溃。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与俄保持相对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把握本国安全防卫的根本利益,寻找两者的战略平衡,是中俄关系的最好模式,也是双边关系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迈入新时代,提高国际地位、树立国际形象,是中国获取国际事务话语权,开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坚定目标。面对国际社会敌对势力的威胁,中国要坚定不移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深化改革。

  对内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要坚定不移的发挥党的统筹协调、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设施建设,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中国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开辟新的产业模式,扩大国内消费体量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力推动金融体系改革,为区域产业园区建设提供资金及政策扶持,从而建立分工明确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完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对外,要严格落实开放政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进行战略谋划与全球布局,开展全方位的立体外交,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此外,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在保证总体公平的基础上给予外国企业适当的政策优惠,为吸引国外优质资本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中国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尊重不同国家的文明差异,以“倡导者”的身份推动项目的本土化落实;向第三世界及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从而在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友好形象。

  中国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外部局势的和平稳定至关重要;面对国际社会中的不稳定、不可测因素,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对捍于卫国家核心利益至关重要。中国要强化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打破现存国际贸易壁垒;面对当前国际石油行业的动荡不安,要提高敏锐度与责任意识,根据世贸组织赋予的权利及相关优惠条款制定国际社会公认的新的石油生产及定价标准,推动石油安全局势稳定。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平等相待,并不意味着以牺牲国家根本利益为前提。中国主张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促进亚太地区的安全共同体建设;在“以邻为伴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与邻为善”方针的指导下深化周边合作,缓和历史矛盾,构建亚太地区能源合作的基础框架。在处理领土争议及海洋归属问题时,中国政府坚持以大局为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打破美国的不良企图,打击国际势力的颠覆性活动,坚定维护本国的主权安全与领土完整。

  当前,国际社会仍处于冷战结束后的“大过渡”、“大变动”的复杂演变中,各国对外战略与政策调整的速度不断加快,变化周期也由此缩短。中美俄三国合作与竞争的不断交织将成为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三国的地缘博弈能够显著塑造未来世界的秩序。在各大国间划分势力范围、垄断战略资源,只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和雅尔塔体制下的观念与实践,理应随时代的发展而摒弃。

  传统意义上仅把国家实力局限于力与军事力的观点已被时代抛弃,强调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作用成为新的国际公认;要素的作用得到放大,国际社会运转中某一环节的变化将产生难以预测的连锁反应。石油安全“困局”的消极影响正在全球扩散,产业走向更加难以预测;在此背景下,中美俄三国的不同对策将直接导致差异性后果。

  此外还应看到,两极格局的崩溃使国际关系不再是零和博弈,更非非此即彼;即使是敌对大国,也有相互制约与促进的两面,国家关系的改善,不但能够制约他国,更可能促进彼此关系。当前的国际社会亟待一项完整、全面和长期的地缘战略的构建;中美俄战略大三角应摒弃敌对思维,积极协调矛盾,坚定维护国际石油安全,避免石油战争的悲剧再度上演,促进国际形势的多赢局面。

  1、李勇慧《中俄美三角关系:现状、特点、成因及应对》【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8年第5期

  2、许勤华、时殷弘《中国对外战略中的俄罗斯——显著意义与潜在负项》【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6年第2期

  4、王海运《特朗普上台后俄美关系的走向及其对中俄关系的可能影响》【J】《俄罗斯学刊》2017年01期

  13、冯绍雷《全球不确定性的挑战与中美俄关系》【A】《全球化的未来:中国面临的挑战与角色转换》中信出版社2017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